国产GLP-1RA双周制剂,偏向性GLP-1RA,GLP-1RA/GIPRA双周制剂和GCGR/GLP-1RA周制剂、小分子GLP-1RA,ActRII抑制剂等多项原创成果登陆国际舞台,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全球研发第一梯队。
2025年6月20日至23日,备受瞩目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第85届科学会议在美国芝加哥盛大举行。这场全球内分泌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内分泌学权威专家齐聚于此,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内分泌学最前沿的临床发现与基础研究成果,推动着全球内分泌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在这场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自主创新药物研究迎来高光时刻,多项原创成果的集中亮相,标志着我国糖尿病治疗领域正式迈入全球研发第一梯队。值得特别介绍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实现了中国学者在ADA大会上口头报告我国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结果的同时国际顶刊同步发表该研究论文的零的突破。医学界特此邀请到纪立农教授深度解读中国研究的高光时刻,揭秘国产新药如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国际前沿的战略跃升。
医学界:在2025年ADA第85届科学会议上,您团队分享了哪些来自中国的原创研究成果?
纪立农教授:本次ADA大会上,我们通过壁报交流和口头发言形式,向全球参会者展示了多项中国原创研究。这些研究包括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如 iCaReMe项目),以及我们与国内制药企业合作开展的新药临床试验成果,重点评估了这些药物在降糖和减重方面的疗效。
医学界:本次ADA会议上多个中国基于GLP-1的减重和降糖新药物亮相,您认为各企业应如何协调适应症开发,以前瞻性填补国产GLP-1RA的空白?
纪立农教授:中国新药研发目前已非常活跃,并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本次ADA大会展示了很多国内药企的创新成果,例如长效胰岛素、小分子GLP-1RA,GLP-1RA周制剂或双周制剂,以及GLP-1/GIP周制剂和双周制剂、GLP-1/GCG等双靶点药物的降糖与减重临床试验数据。这些进展将为我国乃至全球疾病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当前这些药物研究仍以注册临床试验为主,旨在满足监管要求并获得降糖或减重适应症的批准。未来我们期待能进一步开展长期结局研究,探索这些药物对糖尿病及肥胖相关并发症的疗效,例如骨关节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领域的治疗潜力。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既取决于监管机构对适应症拓展的监管要求,也受限于制药企业开展大型研究的资金支持能力。但我们希望,除了基础降糖减重适应症外,应充分验证这些药物对器官的保护作用,以最大化其临床价值。
聚焦创新,中国方案的突破性证据PK 网红神药“司美格鲁肽”
中国糖尿病药物创新正在完成从“me-too”到“me-better”甚至“Best in Class”的跨越。正如纪立农教授强调,下一步需要开展更多心血管代谢结局或者糖尿病及肥胖相关并发症研究,让世界看到中国创新药不仅能改善指标,更能真正改变患者预后。
这一主张在本届ADA会议上得以证实。在ADA国际舞台上,甘李药业(603087)发布的全球首个双周制剂GLP-1RA博凡格鲁肽,凭借两项研究引发关注。
研究一:博凡格鲁肽(GZR18)可改善中国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
在中国T2DM患者中评价博凡格鲁肽注射液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有效性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a期临床研究1
该IIa期临床试验(CTR20221509)共入组36例经饮食运动血糖控制不佳和/或未规范使用抗糖尿病药物的中国T2DM受试者,随机接受1.5 mg至13 mg每周一次博凡格鲁肽注射液(N=27)或安慰剂(N=9)的剂量滴定治疗23周,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的变化。
治疗23周后,博凡格鲁肽注射液组HbA1c自基线变化均值为-1.81%,而安慰剂组为0.12%,两组差值达-1.93%*。博凡格鲁肽注射液组分别有57.7%的受试者HbA1c<7.0%和46.2%的受试者HbA1c≤6.5%,而安慰剂组无受试者达到HbA1c<7.0%或≤6.5%。在体重管理方面,给药23周后,博凡格鲁肽注射液组受试者体重较基线降低6.92kg,体重降幅达9.3%,而安慰剂组受试者体重仅降低1.2%*。此外,博凡格鲁肽还在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腰围、血压、血脂等指标上均展现出优于安慰剂的改善。
安全性方面,博凡格鲁肽注射液在T2DM受试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与GLP-1类药物的常见反应一致,治疗期间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为胃肠道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剂量递增早期,且全部为轻、中度。本研究未发生低血糖事件,未发生与试验用药品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博凡格鲁肽在中国T2DM患者中耐受性良好,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同时带来体重、血压及血脂的多重代谢获益。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在Ⅱb期临床试验中探索博凡格鲁肽不同给药频率方案,并为后续心血管代谢结局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二:博凡格鲁肽双周给药在中国T2D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在中国T2DM患者中评价博凡格鲁肽注射液与司美格鲁肽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对照II期临床研究2
该IIb期临床试验(CTR20232069)共入组272例经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或稳定使用至少3个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随机接受每两周一次12mg(N=55)、18mg(N=54)、24mg(N=55)以及每周一次24mg(N=54)博凡格鲁肽注射液或1mg司美格鲁肽(N=54)治疗24周(含剂量递增期),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为HbA1c较基线的变化。
治疗24周后,每两周一次12mg、18mg和24mg博凡格鲁肽注射液组受试者HbA1c较基线变化均值分别降低1.87%、2.28%和1.94%,每周一次24mg组受试者HbA1c降低2.32%,数值降幅数值均高于司美格鲁肽组(-1.60%);其中每两周一次18mg组和每周一次24mg组对HbA1c的改善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组(p<0.001)*。其中,在经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的初治患者中,每两周一次18mg组HbA1c较基线降幅高达2.98%,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组(-2.04%;p<0.001)*。在血糖达标率方面,博凡格鲁肽组达标率均高于或与司美格鲁肽组相当。给药24周后,博凡格鲁肽注射液两周一次组和一周一次组受试者HbA1c<7.0%的比例分别为63.0%-73.6%和75.0%,司美格鲁肽组为70.0%;受试者HbA1c≤6.5%的比例分别为58.2%-67.9%和69.2%,司美格鲁肽组为62.0%。
此外,各组博凡格鲁肽注射液组体重较基线平均降低4.26至6.54kg,而司美格鲁肽组患者仅降低3.25kg*。同时,博凡格鲁肽注射液还有效改善了空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
在安全性方面,博凡格鲁肽注射液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胃肠道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大多为轻、中度;本研究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结论:在中国T2DM患者中,双周给药的博凡格鲁肽在降低HbA1c和体重方面表现出与每周一次1mg司美格鲁肽相当的疗效。研究结果支持进一步开展博凡格鲁肽双周给药方案的Ⅲ期临床试验。
小结
药物研发与治疗模式来看,T2DM未来治疗将突破单一降糖局限,向“代谢全程管理”升级。长效制剂如博凡格鲁肽双周制剂在保证疗效与安全性的基础上,有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并通过三重代谢调控机制——血糖控制、体重管理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改善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重塑”的转型。
另外,中国创新力量崛起与技术融合值得期待。博凡格鲁肽等国产GLP-1RA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未来若能加速心肾保护等拓展适应症的Ⅲ期临床研究,并通过国际多中心试验推动全球化注册,有望为全球T2DM患者带来多样化选择与更多福音。
*试验数据以均值形式表示
上述II期临床研究的详细结果将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
专家简介
纪立农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
1993-1998年在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学习和工作
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
中国肥胖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预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理事
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会会长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
曾任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第四届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 WPR)主席
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