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学家圈
本账号接受投稿,投稿邮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article_adlist-->徐高:理解经济的宏观思维
8月23日,北大国发院举办了承泽商学第40期暨EMBA论坛第105期,主题为“展望‘十五五’:中国经济的关键点与突破点”。会上,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徐高发表了题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宏观思维》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当前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是“新-新古典综合”,其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存在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而经济运行会在潜在产出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水平)附近。
然而,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无法被直接观测,往往需要通过实际产出水平(GDP)进行推算。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认为,经济会围绕潜在产出水平波动,但对潜在产出水平偏离的程度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宏观政策只在经济偏离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有效。
此外,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也认为,长期经济增长由潜在产出水平(生产能力)决定,不会被总量型宏观政策所影响,因此需求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紧约束,即需求不足不会长期存在。
根据“新-新古典综合”范式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被解释为潜在产出水平增长的放缓。然而,徐高认为这是对中国经济的严重误读。
“用不相信会长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可能的‘新-新古典综合’来理解中国经济,本身就犯了范式误用的错误——有大量的人是‘新-新古典综合’范式的奴隶而不自知,严重误解了中国经济。”徐高称,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是因为长期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产出(GDP)长期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之下。
他指出,受到收入分配结构影响,我国存在有效需求长期不足的状况,经济增长的紧约束是需求而非生产能力,GDP也因此长期运行在潜在产出水平之下。基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产出围绕潜在产出水平波动”的假设,会将我国潜在产出水平错误估计为实际产出的“趋势线”,因而会低估我国潜在产出水平。如此误估就会得到有误的结论,“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减速是潜在产出水平下降所致”便是由此而来的误解。
徐高谈道,需求约束下,中国经济中长期有四种可能:第一,如果消费转型成功推进,则中国消费不足问题则会得以解决;第二,如果消费转型进展缓慢,则可寻求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第三,如果外需拉动乏力,则可考虑通过国内政策刺激投资;第四,通过政策停止刺激投资需求,实现“去产能”。
对于经济如何保持平稳,徐高也提出了三条对策。
上策是推动消费转型,即政府将手中的收入分给民间来花。可用“全民国企持股计划”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将国有资产回报导向居民部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中策是加大投资拉动,即政府将其手中的收入花出来。在收入分配约束之下,继续依赖投资(尤其是基建和地产)维持经济的平稳,但不宜过度追求“投资回报率”和“去杠杆”。
下策则是“去产能”,如果缺乏收入分配改革且投资端也不做刺激,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削减产能方式实现市场出清,从而“轻装上阵”。但产能与有效需求之间会竞争性的收缩,需要警惕经济陷入总需求不足导致通货紧缩的困难局面。■
入群可参加全年至少12场精彩闭门研讨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